嘉宝代怀机构

告别一家医院一张就诊卡今后一张身份证全搞定

来源:未知 发布时间:2023-02-01 浏览量:104

医院工作人员正为患者办理“床旁结算”

河南商报记者王蒙通讯员周二彬文/图

“滴”的一声,缴费完毕。这样便捷的支付场景,在商场消费中早已司空见惯。而当这样的方式在和医生面对面看诊时就能实现,又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
9月16日上午9点,正值各大医院患者就诊的高峰期,郑州许多医院门诊大厅却不见了以往长长的队伍,窗口只有寥寥几人。原来“奥秘”就藏在每一位前来就医市民手中的小卡片和手机里。

“多卡融合、一码就医”社保卡、身份证变身就诊卡

9月16日上午,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门诊大厅,家住郑州市中原区的退休职工张先生点开自助机系统页面,放上社保卡,根据指引点击选项,短短数秒,缴费完成。

“以前看病,去一家医院,就要先到窗口办一张就诊卡,下次到另一家医院看病,又得办一张,家里各医院的就诊卡都摞了老高。”张先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,而现在拿着一张卡,就能在各家医院挂号、交钱、拿药,节省了不少跑腿、排队的时间。

张先生所说的变化,正是郑州市卫健委推行的“就医一卡通”服务。如今居民就医,凭借自己手中已有的任一身份介质(居民身份证、居民健康卡、居民社保卡、电子身份证、电子健康卡、电子社保卡)可直接在医院完成全流程就诊,无须办理医院发放的就诊卡,就能完成全部就医流程,真正实现“多卡融合、一码就医”。

同样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,医院通过“就医一卡通”还为患者建立了完整、准确的健康档案,实现医院和药店的互联互通、信息共享,构建门诊慢病患者挂号、购药、结算及送药到家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。

据郑州市卫健委规划信息处处长张珂佳介绍,目前郑州市已在40家市县两级医院开展“就医一卡通”服务,实现了电子卡挂号、就诊、结算、查询等健康服务,有效解决了过去一人多张诊疗卡的困扰。

同时,针对没有身份证、社会保障卡的特殊就医群体,借助国家卫健委推广的电子健康卡即可就医,实现全人群覆盖。

让病人少跑腿,诊室、病房内有了“移动窗口”

“上午9点钟出门,我在路上用手机预约挂号,9点半到医院刚好可以取号就诊。”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,刚刚做完检查的准妈妈刘女士告诉河南商报记者,“走出诊室就可以直接回家,检查报告和片子在手机上就能查到,这样的就诊流程对我们孕妇实在是太友好了。”

来到产科二病区诊室,科室副主任杨慧丽正在为患者开具检查单和处方笺,而这些项目的费用均可在诊室里用手机扫码“秒”付。“患者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拿着医保卡和单据到窗口排队缴费了。”在杨慧丽看来,诊室里的扫码桩就相当于一个快捷的“移动窗口”。

如今在办理出院手续时,患者和家属不出病房,也能实现一站式办理。在河南省儿童医院,收费处工作人员每天在病房楼上下穿梭,推着“多功能小车”在病房为患者办理出院结算,患者和家属无须再下楼办理。

“加上余额一共退给您26700.5元,支付宝上20000元,微信6700.5元,已经全部原路退回您的账户,今天就可以带着孩子出院啦。”说话间,收费处工作人员已将结算发票递到了患儿妈妈王女士的手中。

“我爱人去上班了,本来还在发愁出院手续的事儿,没想到小推车直接推到病床前就能办理。”王女士对出院“床旁结算”赞不绝口,以前办出院,家属还要排长队,准备各种资料,来回奔走,费时又费力。现在有了“床旁结算”,只需在入院时把资料交了,出院时即可“一走了之”。

据了解,目前,郑州市14家市级、18家县区级公立医疗机构已开通诊间结算服务,仅今年7~8月,诊间支付患者已达200余万人次,占总诊疗量的68%。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、河南省儿童医院等14家医院已开通床旁结算服务,今年7~8月,“床旁结算”出院患者达15251人次。

先看病后付费,开启“信用就医”新体验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实现“就医一卡通”、“诊间支付”、“床旁结算”、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的基础上,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还在全市率先推出了院内“信用就医”服务(也称先诊疗后付费服务)。“支付宝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的郑州居民可以签约‘信用就医’。”该院门诊护士李欣介绍道,患者签约成功、审核通过后,24小时内在医院门诊享用1000元信用额度,在当日就医中产生的各项费用不超过信用额度情况下,可在就医结束后48小时内支付。

此外,在住院病房内,针对郑州市职工医保,患者入院时在护士站签订结算告知书,3万元以内的费用也可在治疗后进行支付。

告别一家医院一张就诊卡今后一张身份证全搞定

“让信息多跑路,让患者少走路”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的一种方式,郑州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郑州市市属所有公立医疗机构(含基层医疗机构)均实现“就医一卡通”。下一步,他们将结合全市城市大脑-智慧医疗项目,继续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,实现全市电子病历共享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、统一预约诊疗等服务。

资讯

CHILDREN STORY